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大全 > 搬出大山的怒江人 婚纱加工里的脱贫新生活

搬出大山的怒江人 婚纱加工里的脱贫新生活

搬出大山的怒江人 婚纱加工里的脱贫新生活

【焦点访谈】

怒江大峡谷深处,世代居住于此的傈僳族、怒族群众,曾因交通闭塞、土地贫瘠,长期与贫困为伴。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,一批批村民告别大山,搬进城镇新居。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?让我们聚焦怒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探寻他们在婚纱加工产业中的新生活。

一、搬出大山:从“忧居”到“优居”

“以前住在山上,孩子上学要走3个小时山路,生病了只能硬扛。”从福贡县匹河乡搬进县城安置点的傈僳族妇女阿娜普感慨道。如今,她家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,小区配套学校、卫生院、超市,生活便利程度翻天覆地。

怒江州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0万余人,建成安置点67个。搬迁群众不仅居住条件改善,更获得了就业培训、产业扶持等配套服务。

二、婚纱加工:巧手织就“幸福产业”

在泸水市大兴地镇安置点的扶贫车间里,30多名搬迁妇女正埋头缝制婚纱。负责人李女士介绍:“我们与东部婚纱企业合作,订单稳定,员工月均收入能达3000元。”

曾经只会种玉米、采草果的妇女们,经过3个月培训,已成为熟练的缝纫工。傈僳族姑娘阿花笑着说:“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做这么漂亮的衣服,现在每月给家里寄钱,感觉特别自豪。”

三、融合发展:传统与现代的碰撞

令人惊喜的是,这些婚纱在保持现代款式的同时,融入了傈僳族刺绣元素。安置点专门开设了民族工艺培训班,邀请老艺人传授传统技艺。

“我们的婚纱既有西方婚纱的浪漫,又有民族特色,在市场上很受欢迎。”设计师王先生表示,这种创新既保护了传统文化,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。

四、挑战与希望并存

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语言障碍、技能欠缺曾让很多搬迁群众焦虑。为此,当地政府组织双语培训、开展“一对一”帮扶,并引进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。

目前,全州已在安置点建成扶贫车间82个,发展特色种养殖、乡村旅游等产业,确保搬迁群众“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

【结语】

从深山到城镇,从农民到产业工人,怒江搬迁群众的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婚纱加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,不仅让他们掌握了新技能,更打开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。正如安置点横幅所写:“搬出大山天地宽,双手创造新生活。”在这条脱贫致富的新路上,他们的脚步越发坚定从容。

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anyanweddingdiary.com/product/913.html

更新时间:2025-10-18 09:45:30